hetian.png

和田,古称于阗国,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西南部的一个县,东南与西藏自治区相邻,西南与克什米尔控制区为邻,北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与阿瓦提县接壤。截至2022年4月,总面积4.03万平方公里,下辖2个镇、10个乡、259个行政村。地形以山区为主,属于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储藏有煤、铅锌、玉石等矿物。

元和元年锦囊.png

元和元年锦囊

和田博物馆所藏的元和元年锦囊,无疑是馆内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这件锦囊出土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丰县尼雅遗址,其年代可追溯到遥远的东汉时期,即元和元年,即公元84年。

元和元年锦囊的出土,为我们揭开了东汉时期丝绸工艺与文化的神秘面纱。其形制独特,大体呈椭圆形的囊袋,长12厘米,宽5.5厘米,设计精巧,工艺精湛。锦囊的囊带为近长方形桶状,有长42厘米的白绢提带,便于携带与存放。口部设有襻,并穿有束口绢系带,一条为白色,宽1厘米、长40厘米,另一条为淡青色,宽0.8厘米、长43厘米,既保证了锦囊的稳固性,又增添了几分优雅与韵味。

锦囊本身使用五种织锦制作而成,这些织锦分别用于口缘、颈部、囊身、囊底等部位。其中,囊袋口缘和颈部采用精美的织锦装饰,袋身下半部两面为一片“元和元年”织锦锦片缝缀而成,织锦蓝底,白、绿、黄、红四色显花,纹样为有翼梅花鹿,鹿纹上部织有白色经线显花的隶书“元和元年”文字,鹿纹下部为左右对称的弧形云纹。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展现了东汉时期丝绸工艺的高超水平,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囊袋下底部与“元和元年”织锦缝缀连接的为一件瑞鸟云纹织锦,呈三角形拼缝,为锦囊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飘逸。而锦囊的底部则采用另外一片织锦缝制,使整个锦囊更加完整与美观。

总之,和田博物馆所藏的元和元年锦囊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东汉时期丝绸工艺与文化的重要见证。它以其独特的形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与研究。

褐地贴画毛毡残片.png

褐地贴花毛毡残片

和田博物馆所藏的褐地贴花毛毡残片,是一件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物。这件毛毡残片出土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的某处古代遗址,具体朝代可以追溯到汉朝或更早的时期。

这件毛毡残片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依旧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形制和精美的工艺。它呈现出一种深褐色,表面贴有精美的花纹,这些花纹可能是通过染色或刺绣等工艺制作而成,展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审美眼光。

在形制上,毛毡残片保持了良好的柔软度和韧性,尽管只剩下了一部分,但仍能够想象出它原本的完整形态。可能是一块用于铺设或覆盖的毛毡,也可能是某种服饰或器物的装饰部分。无论是哪种用途,都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舒适度和美观性的追求。

这件毛毡残片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和田地区乃至整个西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珍贵资料。通过对其材质、工艺和纹饰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以及他们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和田博物馆所藏的褐地贴花毛毡残片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它以其独特的形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研究。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西域地区历史文化的宝贵线索。

青铜人像饰.png

青铜人像饰

和田博物馆藏有一件珍贵的青铜人像饰,它出自中国新疆和田地区,具体出土于某个古代遗址之中,是历史的见证者,为我们揭示了古代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件青铜人像饰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唐朝,它是唐代西域地区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在形制上,它展现了高超的铸造工艺和独特的美学追求。人像饰以青铜为材料,经过精心铸造和打磨,呈现出细腻的光泽和精致的纹理。人像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我们进行对话。

青铜人像饰的造型独特,通常表现为站立或坐姿的人物形象,人物身着华丽的服饰,佩戴精美的饰品,展现了古代西域地区人民的服饰文化和审美观念。在人物的刻画上,注重细节的表现,如发饰、服饰的纹理和褶皱等,都展现出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匠心。

这件青铜人像饰的出土,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西域文化的重要物证,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它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总之,和田博物馆藏的这件青铜人像饰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研究。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件历史的见证者,为我们揭示了古代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于阗文“清福买奴”木牍.png

于阗文“清福买奴”木牍

和田博物馆所藏的于阗文“清福买奴”木牍,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于阗地区的社会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西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件木牍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具体年代为唐代(618—907年),是唐朝初年于阗语文献的珍贵实物。木牍长19.7厘米,宽10厘米,最薄处厚1厘米,部分地方厚达4厘米,由上下两块木板组合而成。木牍中部有封泥凹槽,凹槽处木板较厚,且封泥处有双眼,用于穿麻绳,绳尚存。这些特点都体现了古代木牍制作的精湛工艺。

在形制上,“清福买奴”木牍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上写有2件关于人口买卖的于阗语契约。这两件契约记录了于阗人之间的奴婢买卖活动,其中一件契约记录了于阗人维杰里花2500穆立向盼福里购买了1名叫泉儿的女子;另一件契约则记录了于阗男子清福向拔伽百姓遮加勒以1400穆立购买名为炫彩的女子及其儿子阿尤勒。这些契约内容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于阗地区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

此外,木牍底层还留有一墨黑手印,这个手印并非完全是人手按压的印记,而是按照人手的大小画上去并用墨涂黑的。这个细节不仅增添了木牍的趣味性,也为我们提供了古代书写和印章使用的宝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