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shi.png

喀什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相连,东南与和田地区相连,周边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截至2023年,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下辖1市11县、183个乡镇(街道)。喀什西、南、东三面环山,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截至2020年,喀什地区共发现矿产64种,已查明储量的矿产主要有:煤、铁、铜、铅等。被国务院授予“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美食之都”“美食天堂”。

北宋皮靴.png

北宋皮靴

喀什博物馆所藏的北宋皮靴,是一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它见证了古代西域地区的文明繁荣与文化交流。关于这件皮靴的出土地方、朝代及形制,让我们一一探究。

首先,这双皮靴出土于新疆喀什地区,这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北宋时期,新疆地区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这双皮靴正是这种联系的生动体现。

关于朝代,这双皮靴被标注为北宋时期。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文化、艺术和科技水平均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这双皮靴的制作工艺和风格,也体现了北宋时期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观念。

在形制上,这双皮靴高60厘米,长28厘米,整体采用硬牛皮制成。靴子表面光亮如新,各种精美的花纹点缀其间,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鞋底自带一排防滑的铁乳钉,设计精巧,既实用又美观。这双皮靴不仅是一件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一件艺术品,展现了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这双北宋皮靴的保存状态良好,历经千年仍能保持如此完好的状态,实属难得。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西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物证,也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喀什博物馆的展柜中,这双皮靴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品味。

如来泥塑佛头像.png

如来泥塑佛头像

这尊如来泥塑佛头像,是喀什博物馆的瑰宝之一,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尊佛头像出土于新疆巴楚县的托库孜萨来遗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唐王城遗址。它见证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明交融。

从朝代上看,这尊如来泥塑佛头像属于唐代(公元618年至907年),这一时期正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佛教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形制上,这尊如来泥塑佛头像高14厘米,宽9厘米,厚7.5厘米。其造型简单精炼,却又不失生动传神。佛头发髻高而饱满,浓眉大眼,双眼微睁,面带微笑,眉清目秀,五官端正。特别是其双唇朱红色,至今仍保留鲜艳的颜色,面部还依稀可见蓝、红、黄、黑等颜色的彩绘,足见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

这尊如来泥塑佛头像不仅是唐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物证。它的存在,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佛教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三耳压花陶罐.png

三耳压花陶罐

喀什博物馆的三耳压花陶罐是一件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它出土于新疆喀什地区,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融合。

关于这件陶罐的朝代,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它属于北朝时期,即公元386年至581年之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分裂与融合的历史阶段,各种文化和艺术风格在此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在形制上,三耳压花陶罐以其独特的设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陶罐整体造型优美,高57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9.5厘米。口沿为宽盘口,近似喇叭状,这样的设计不仅美观大方,也便于取用。陶罐的颈部高束,显得挺拔有力。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陶罐上的三耳设计,它们贴塑在罐身,耳顶与口沿底部还贴塑有人头像,这种独特的装饰手法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巧思和技艺。

陶罐的肩至腹部刻划着精美的花草纹,这些纹样线条流畅,构图巧妙,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更为难得的是,腹部一周还刻画有十个不同形态的人物头像,这些头像或慈祥、或威严、或恬静、或生动,各具特色,展现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喀什博物馆的三耳压花陶罐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更是研究北朝时期西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物证。它以其独特的形制和精美的装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饰缂丝边缘绢棉袍.png

饰缂丝边缘绢棉袍

喀什博物馆藏的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不仅见证了我国古代织造工艺的精湛,也展现了宋元时期人们的审美与风尚。

这件绢棉袍出土于新疆喀什地区,具体采集于麦盖提县克孜勒阿瓦提乡,是北宋时期的产物。它以其独特的形制和精美的缂丝装饰,成为了喀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同时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棉袍的形制典雅,开襟交领,窄长袖掐腰宽摆,通袖长2.85米,袍长1.25米。它以草绿色绢为面,土黄色棉布为里,面和里子之间还衬着羊毛,既保暖又美观。棉袍的前襟、领口、袖口和下摆边缘都镶嵌着精美的缂丝装饰,这些缂丝花纹色彩搭配和谐,编织细密匀称,部分还饰以金线,使得整件棉袍更加华丽高贵。

缂丝工艺是一种古老的织造工艺,它采用通筋断纬的手法,以相同颜色的丝为经线,不同颜色的丝为纬线,局部编织后形成各色图案。这种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织工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耐心。喀什地区这件缂丝棉袍上的缂丝花带,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充分体现了缂丝工艺的精湛和独特。

这件饰缂丝边缘绢棉袍不仅是古代织造工艺的瑰宝,也是研究宋元时期服饰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重要物证。它见证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的珍贵机会。

于阗人供养像.png

于阗人供养像

喀什博物馆珍藏的于阗人供养像,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它不仅揭示了古代于阗地区佛教文化的繁荣,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西域文明的重要线索。

于阗人供养像出土于策勒县托鲁普克墩佛寺遗址。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一站,也是西域大乘佛法兴盛之地。唐代时期,这里佛教文化繁荣,留下了大量的佛教艺术遗产。

从朝代上看,于阗人供养像属于唐代,这一时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鼎盛时期。于阗作为西域佛教的中心之一,其佛教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形制上,于阗人供养像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人物面容慈祥,表情虔诚,双手合十,作供养状。其服饰华丽,线条流畅,充分展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这尊于阗人供养像不仅是唐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古代于阗地区佛教文化和西域文明的重要物证。它的存在,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西域文明和佛教文化的珍贵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