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辖县,位于新疆西南边陲,处于昆仑山北麓、帕米尔高原南缘,东南以叶尔羌河为界,与泽普县、叶城县隔河相望,东北与麦盖提县为邻,北与巴楚县接壤,西北与岳普湖、疏勒县毗邻,西接英吉沙、阿克陶县,西南邻塔什库尔干县。截至2019年,户籍人口为891392人。截至2023年10月,下辖15个乡、14个镇、5个街道、2个管委会,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塔吉克族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93.6%;行政区域面积8957平方千米。莎车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巴旦姆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巴旦姆之乡,曾获评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莎车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之间的叶尔羌河冲积扇平原中上游,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矿产资源有煤、铅锌、铜、铁等。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png

莎车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不仅是对一位伟大女性的纪念,更是对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它位于新疆喀什莎车县,占地1050平方米,与清真寺紧密相连,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座纪念陵建于明代,当时莎车是叶尔羌汗国的首府,阿曼尼莎汗作为叶尔羌汗国的重要人物,她的纪念陵自然也被赋予了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阿曼尼莎汗是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更是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她的离世无疑给这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的哀痛。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的形制独特,充满了伊斯兰建筑风格。陵墓修建在一座2米高、10米宽、10米长的正方形基座上,高度达到了22米。陵顶为园塔状,显得庄重而典雅。在陵宫内,宫殿墙上镶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这既是对阿曼尼莎汗音乐才华的赞美,也是对她文化贡献的肯定。

这座纪念陵的内部结构同样精巧。从地下的墓穴到上面的拱北,共分三层。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装饰和构造,充分展现了维吾尔族的建筑和雕刻艺术。陵墓的前后都建有台阶,方便人们参观和瞻仰。

莎车阿曼尼莎汗纪念陵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它承载着维吾尔族人民对阿曼尼莎汗的怀念和敬仰,也向世人展示了维吾尔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宋元铁矛.png

宋元铁矛

莎车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宋元时期的铁矛,这件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是研究宋元时期边疆地区军事和文化的重要物证。

这件铁矛出土于新疆喀什地区的莎车县,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历史上多民族交融、文化交流频繁。铁矛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宋元时期这一地区军事防御和文化交流的独特面貌。

从朝代来看,这件铁矛属于宋元时期。宋元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和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这件铁矛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军事装备和战争状况的实物资料。

在形制上,这件铁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矛身细长,锋利无比,矛头部分呈现出独特的流线型设计,有利于在战斗中穿透敌人的盔甲。矛柄部分则采用了坚固耐用的铁质材料,保证了士兵在战斗中能够稳定地握持和使用。此外,矛身上还刻有精美的纹饰和图案,体现了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审美追求。

莎车博物馆的这件宋元铁矛,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宋元时期边疆地区军事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清代陶砖.png

清代陶砖

莎车博物馆所珍藏的清代陶砖,是莎车地区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这些陶砖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清代莎车地区建筑艺术、工艺水平和历史文化的独特面貌。

这些陶砖出土于新疆喀什地区的莎车县,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清代时期,莎车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建筑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陶砖正是当时建筑艺术的见证。

从朝代来看,这些陶砖属于清代。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发展。莎车地区作为边疆重镇,其建筑艺术也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的特色。

在形制上,这些陶砖呈现出规整的长方形,表面平整光滑,质地坚硬。砖面上刻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如莲花、祥云、瑞兽等,寓意吉祥如意,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陶砖的烧制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莎车博物馆的清代陶砖,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是研究清代边疆地区建筑艺术、工艺水平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它们见证了莎车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