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lufan.png

吐鲁番,别名西州,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东临哈密,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和硕县、尉犁县、若羌县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相接。截至2021年总面积7万平方公里,辖高昌区鄯善县、托克逊县,有33个乡(镇、街道、场)、168个行政村、980个村民小组、75个社区。截至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69.17万人。全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年10℃以上有效积温达5300℃以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68种,发现矿产地400余处。2022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6.56亿元。2022年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png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

吐鲁番博物馆所珍藏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源于新疆吐鲁番市火焰山西侧的一处著名石窟群——柏孜克里克石窟。这些壁画主要出土于南北朝后期至元代(大约公元5世纪至14世纪),历经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岁月洗礼。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壁画形制独特且丰富,包括横顶直洞、中心柱式洞、方形双套洞和圆顶方形洞等多种形式。这些石窟内部修造了殿堂和佛台,形成了独特的石窟空间。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以大型立佛画像为中心的《佛本生经变》故事画、佛教故事画,也有姻缘故事画以及千佛像等,目的在于颂扬佛法,供善男信女礼拜瞻仰。

这些壁画不仅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高超的绘画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交流和审美观念。在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以及古代吐鲁番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壁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吐鲁番博物馆中,这些珍贵的壁画得到了妥善的保存和展示,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它们的魅力。

彩绘武士俑.png

彩绘武士俑

吐鲁番博物馆所藏的彩绘武士俑,是一组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这些武士俑主要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阿斯塔那古墓群,这些古墓群是吐鲁番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这些彩绘武士俑大多属于唐代(618-907年)时期,是吐鲁番地区唐代墓葬中的随葬品。它们以生动的形象和精美的工艺,展现了唐代西域军队的威严军容和武士们的英勇形象。

在形制上,彩绘武士俑通常身着铠甲,头戴兜鍪,浓眉圆目,方脸阔鼻,抿嘴留须,神态威武逼真。有的武士俑站立于长方形平板上,有的则骑在马上,形象栩栩如生。这些武士俑的铠甲通常采用红、绿等色彩进行彩绘,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吐鲁番博物馆的彩绘武士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们不仅为我们研究唐代军事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还展现了唐代西域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这些武士俑的制作工艺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伏羲女娲图.png

伏羲女娲图

吐鲁番博物馆所藏的伏羲女娲图,是一幅极具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的绢画。这幅画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阿斯塔那古墓,具体朝代可追溯到唐(618~907年)时期。绢画以白、红、黄、黑四色精心绘制,展示了伏羲与女娲这两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始祖神形象。

伏羲女娲图的形制独特,绢质细腻,画面上伏羲与女娲以人首蛇身的形式出现,二人上体相拥,下体相缠,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姿态。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持规,这不仅是他们作为人类始祖的象征,也寓意着古代社会对于规矩和秩序的重视。在画面的上方,绘制有太阳,下方则绘有月亮,四周则布满了象征星辰的小圆圈,这种构图形式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天地万物起源的独特理解。伏羲女娲图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起源的认识和探索。同时,这幅画也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和深厚艺术修养。在吐鲁番博物馆中,伏羲女娲图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共命鸟刺绣.png

共命鸟刺绣

吐鲁番博物馆所藏的共命鸟刺绣,是一件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它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地,这一地区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关于这件刺绣的朝代,据考古学家推测,它可能属于唐代(618-907年)至宋元时期(960-1368年)之间的产物。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的纺织和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共命鸟刺绣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形制方面,共命鸟刺绣长38厘米,宽26厘米,整体呈红色,以丝织品为底。在红色绢地的中央,绣工用蓝、绿、黄、褐色丝线绣出了精美的图案。图案上方是五座倒立的山峰,中间则是一只两头一体的共命鸟。两头鸟的两侧对称绣有两只身姿矫健的龙,龙首分别与两头鸟的头部相对。下方则绣有两只鸟,一只昂首向上,另一只低头觅食。这些图案周围布满了卷草纹,使得整件刺绣看起来既生动又和谐。

共命鸟的图案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寓意着夫妻之间的相互依存和恩爱关系。在吐鲁番博物馆中,这件共命鸟刺绣以其精美的工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镇墓兽.png

镇墓兽

吐鲁番博物馆所藏的镇墓兽,是一批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珍贵文物。它们主要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阿斯塔那古墓群,这一地区是吐鲁番乃至整个西域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这些镇墓兽主要属于唐代(公元618-907年)时期,是当时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之一。镇墓兽的形制各异,但一般都呈现出威严、凶猛的形象,寓意着守护和辟邪。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种人面兽身的镇墓兽,它们以人的形象为基础,融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如狮子的鬃毛、牛的蹄足等,整体造型奇特而生动。

这些镇墓兽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通常采用木质或泥塑等材质制成,表面施以彩绘,色彩鲜艳且富有层次。镇墓兽的头部、身体、四肢等部位都经过精细的雕刻和打磨,展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吐鲁番博物馆的镇墓兽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以及对于死亡和生命的思考。这些镇墓兽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唐代西域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人们对于死亡和生命的敬畏与思考。